我国地区经济迅速发展,大量的工农业废水、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海,磷肥随雨水冲刷等径流进入地面水体。富含氮、磷、钾等营养物质的污水的排放直接造成水生植物的过度生长,蓝藻水华频发,导致鱼类死亡,破坏水生生态系统。

       水体总磷超过0.015mg/L、氮超过0.03mg/L,藻类将急剧繁殖。以太湖为例,在经历了10年的高强度治理之后,湖泊总磷及蓝藻水华面积和强度的改善效果仍不够理想,总磷含量最高仍可到达0.3mg/L,超过藻类生长标准的20倍以上。

       巢湖、涌湖、武昌东湖、磁湖、岳阳南湖等城市湖泊更是严重富养化。

磷污染

      磷从陆地以磷矿形式转化磷肥,进而迁移至水体中。

      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为农业生产中肥料的流失、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以及使用洗涤剂产生的废液等。

      全球磷矿开采后80%用于生产磷酸,而90%磷酸用于加工磷肥。不合理的施肥结构导致只有少部分的磷肥被农作物吸收,而约总量50%的磷残存于土壤,随雨水冲刷等径流进入地面水体,造成水体严重富养化。

       我国的磷资源流失十分严重,磷排放量占磷矿产量的25%。2020年仅长江流域点源的排放磷量在15万吨左右。

磷迁移

陆地贫磷    水体富磷

磷危机

       磷是一种通过上亿年地质演变而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。世界磷矿资源分布不均,截至2017年底,全球已探明磷储量为700亿吨。全球磷资源将在100年内全面耗尽。

      我国的磷储量只有170亿吨,其中大多是中低品位磷矿,选矿和制肥成本极高。 中国的富磷矿将于2030年前开采殆尽,贫磷矿将在2070年全面枯竭。

       国土资源部已经将磷矿列为紧缺资源。大国根基,农业为本;以磷养根,硕果方成。而日益严峻的磷储量危机将成为未来粮食稳定供应的最大潜在风险。

磷资源合理配位